傅濤:時代變局下的水業未來

來源:中國水網 
 
  “撲面而來的疫情,給世界帶來許多變化,加劇了百年未有之變局。新時代的特征對2020年後的水業,影響猶大。”6月12日,E20環境平台董事長、E20研究院院長傅濤在“2020(第十八屆)水業戰略論壇”上闡述了時代變局下的水業未來。
  以下爲其發言整理。
 
傅濤
  不同凡響的2020
  中國40年改革,20年水務風雲,本質上是以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爲背景的。伴随着城市化、工業化的發展,環境設施在内的基礎設施也在快速建設,這個過程促進了環境産業的快速增長。環境産業一定程度上來講是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伴生品。
  水務行業從點上切入,以點及面,聚小成大,積少成多,如今已經形成獨立的資本闆塊和市場力量。
  2020年不同凡響。爲什麽2020年面臨如此大的變化?因爲城市化的路徑發生變化了,再加上中美對抗和疫情加速的原因,環境産業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。
  環境問題首先在點狀爆發,早期的環境産業都在做點狀服務。伴随城市化發展,城市污水排放标準不斷提高。水務行業曾經有15年左右的時間一直在圍繞排放做文章,做得巧做得大了就做成上市公司,行業主力軍由此形成。
  伴随人民需求的提高,環境要求也提高了,環境治理開始注重效果。從污水廠到一條河,環境治理由點及面。但點和點之間需要系統,需要集成,需要新模式,需要新的串聯,需要新的制度,需要新的技術,需要新的産業來進行配套。環境産業因此得到了升級。水務行業積少成多,形成了現在的規模。
  從20年前一百多座污水處理廠,到現在一萬多座污水處理廠,水務項目越做越多,構成了環境産業的生态,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産業闆塊。現在近百家各個闆塊的環保上市公司構成了環境闆塊,在資本市場有了自己的地位,水業戰略論壇也陪伴産業走到了今天。每年的水業戰略論壇都是千人盛會,今年的水業戰略論壇因爲疫情的原因縮小了規模,采取了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模式,網上直播觀看量已經突破1萬人次。
  過去的二十年,水業以規模爲标尺,以資本爲驅動。過去18年的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評選基本隻有一個标尺,拼的都是規模。但是,未來十大影響力企業的評選不可能隻是單一标尺了。環境産業從無到有,早期的環境産業沒有體系,基本上是誰有錢,誰投資,誰擴大規模,誰影響力就最大,至少這20年是這樣的。
  另外,資本驅動是水務行業的根本。一個水務項目合作期動辄二三十年,但政策、經濟、财政的變化速度遠高于BOT的周期,幾乎每年都在變。然而,水務本身是公共服務,在發展過程中,水務行業受到産權改革方向和投資體制改革的深刻影響,蹒跚前行,非議不斷。
  很多人說水務行業一定要讓企業賺錢嗎?一定要上市嗎?一會兒靠政策性國企,一會兒靠地方城投公司發債來完成基礎設施建設。在這樣不斷反複争議的過程中,水務行業對投資的依賴一直在振蕩,但通過20年的曆練,引領方向的紮實的産業基本面已經形成。現在四萬家環保公司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從事水務行業的。
  充滿挑戰的2020
  2020是水業發展的分水嶺,分水嶺恰恰是因爲2020年充滿挑戰。這個挑戰不僅僅是撲面而來的疫情,還有國際形勢的變化,增長模式的變化,至少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。國家也進入到一個新時代,怎麽理解新時代?新時代有哪些特征?
  首先,未來城市化的模式在發生變化,越來越多的區域性城市開始興起。環保的甲方開始變化了,以前的甲方可能是城鎮、市人民政府,未來可能是粵港澳大灣區、京津冀、長江經濟帶11省市給出的聯合訂單。因此,未來很難在一個點上進行經營,越來越多的訂單表現出跨流域、跨區域、跨專業的特征。
  其次,所有的工業企業都面臨綠色化的必選項,他們在思考如何主動地進行綠色化改革。甲方的改革将嚴重影響供給方的商業結構和價值觀念。
  此外,新時代還有很多新的特征,比如,以人民爲核心的特征,注重人民的感知。在黨領導一切的情況下,沒有一個經濟行爲會離開政府,全球都在強化政府對經濟的主導作用。
  環保企業的九種死法
  新時代的特征對2020年後的水業,影響猶大。産業清晰地體會到了不确定性的影響,做企業越來越不容易。但是環境産業沒有經曆過冬,一位企業家曾說過,“這個行業如果龍頭公司沒有破産清算,就不能算經曆了冬天。”
  2020年正在經曆冬天,一路高歌的環保行業在這兩年體會到了冬天的寒冷。以前行業都在講怎麽發展,現在我則總結了環保企業的九種死法。
 
  企業生死之劫之原因分析
  企業的生死之劫有很多原因,這裏從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展開分析。
  内部原因
  水業停留在産業化的初期。産業化的标志是什麽?是生産的标準化、連續化、集約化。其實很多企業之所以很大,是因爲積攢了很多小項目,自身實力卻沒有很強。因此,低水平的産業化發育程度,可能導緻行業耐受風險的能力降低。
  大的小企業,低質量重複。我記得在六年以前,當時北控水務的執行總裁胡曉勇和我探讨一個話題,他說企業越做越大,但是心裏卻發慌。因爲雖然企業大,但不是真正的大企業。有些大企業是由很多小公司疊加在一起的,如果沒有有效的管控就會産生失控的危險。低質量的重複構成了“大”,這種大企業病在環保行業普遍存在。因此,水務行業十大影響力企業與其他産業化程度很高的行業相比,還是存在巨大差距的。
未經曆風雨,怎麽見彩虹?環境産業沒有真正經過冬天的曆練。沒有經過生死的曆練,就不能造就一個堅強的鋼骨,因此未來在競争中必然會有一批企業倒下。
  創新乏力,随波逐流。很多企業在重複一個跑道,缺乏創新能力。大部分企業都在埋頭做事情,沒有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和思考。慶幸的是,環保行業是一個沒有天花闆的朝陽行業,有很大的想象空間。遺憾的是,一個一個領域逐漸變成紅海。
  成本中心,産業價值迷失。我一直認爲,一個偉大的産業,一個支柱産業不能是甲方的成本中心,必須要爲對方創造價值。目前,絕大部分企業做的是末端服務,在花甲方的錢爲甲方消災。因此,這很難形成一個支柱産業,不可能偉大。
  外部原因
  首先,水務行業面臨政府支付環境的變化。減稅降費倒逼政府過起了苦日子,水業收入中政府支付是源頭,水務行業正在面臨政府支付能力不足的挑戰。
  其次,水務項目合作期動辄幾十年,而資本市場的不确定性強、變化大、周期短,短貸長投風險又很大,因此水業與資本的特征是偏離的。
  第三,很多新興市場看上去是非常漂亮的跑道,但是不知道水到底有多深,進去以後可能會“淹死”,叫好不叫座。
  第四,監管嚴格。環境安全監管越來越強,老百姓的感知不斷加強。
  第五,政策性國企的興起與資産回購。包括政策性央企、省級“環保類”集團的産生、市一級國企的複活,他們帶着行業使命和政治任務而來。(相關新聞:24家省級“環保類”集團橫空出世,偶然or必然?)
  立足環境治理現狀  感知水業發展脈搏
  在上述背景下,我們一起感知水業的脈搏。生态環境治理仍然是三大攻堅戰之一,生态環境始終得到中央的重視。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甯夏、山西等地的考察中均提到了生态環境治理問題。國家對生态環境的重視和治理力度沒有變,但有一些客觀因素在發生變化。
  服務業的回歸
  水務行業、環境行業本質是服務業。建環境設施的目的不是爲了建設而建,是因爲原來沒有設施,所以水務行業在特定階段猛一看長得像建築行業。施工、設備、工程成爲服務的主角,産業都是圍繞建設而展開的。
  但當環境設施建設了幾萬座的時候,環境産業回歸到服務業主業上。建設施的目的是爲了治理環境,是爲了還社會碧水藍天。不運營,不服務,就不能構成環境設施建設的初心。水務行業現在正式回歸服務業,服務模式以感知和目标客戶爲核心,也不斷湧現出一些新模式和新業态。
  另外,環境産業發展20年,最大的财富是積攢了一批人才。從服務業的角度來看,未來,人才是一個企業最大的财富。評估一個企業不能隻看資産,技術隻是手段,人才是核心。
  從規模化到高質量發展
  原來追求規模,現在必須追求服務質量。一方面是新基建,新基建不僅僅指5G信息技術,也包括環境基礎設施的優化。但很多設施還處在孤島中,沒有發揮出效應。因此,激活已有設施的效率是新基建的根本;另一方面是提質增效。利用智慧手段,發揮工匠精神,追求智慧化、精細化,用科技創新來提升單一園區的服務質量,包括污水處理廠、廠網站一體、廠網站河岸經濟一體、山水城産文融爲一體等。
  水業資産屬于人民
  五年前,習近平總書記說過“房子是用來住的,不是用來炒的。”在那之前買房子是爲了投資,從那以後買房子的性質發生了變化。其實水業資産也是用來做服務的,不是用來炒作的。遺憾的是,過去20年大部分的利潤來自于資産的差價,有些公司融資成本低,資産收益率高,産生了差價,有了收益,但隻有20%~30%的收益來自于技術團隊的服務。
  一個公司在人身上花的成本,決定了這個公司服務水平的高低。靠資産收益的時代已經過去,誰代表人民誰就持有資産。資産收益率的比重下滑是必然趨勢,任何一個産業回歸服務業的時候,資産收益率都會下降,資産最終會回到以政策性央企爲核心的主體,留給市場的是經營性資本和技術服務。
  水業資産成爲水業跑道劃分的核心标尺
  水業資産會成爲水業跑道劃分的核心标尺。如今已經形成了萬億級的水業資産規模,這些資産将重新成爲市場驅動的關鍵。未來存量資産會進入以下五個類别。
  其中,非經營性資産隻能由各級政府代表人民持有,尤其是一些河道、管網;受政府委托經營壟斷資源和命脈資源的資産由政策性國企來持有,因爲這些資産的收益率達不到融資的6%、8%要求,但是具有經營性;對于達到市場要求的經營性資産,從社會利益出發,不能指望資産有高的超額回報。這類資産會有兩類主體拿到,其中的競争性資産類應由經營性國企持有,另一類由民企、上市社會企業持有。目前的趨勢是經營性國企和社會企業這兩類企業正在進行混改,目前我們已經見證了二三十例經營性資産的混改,雙方企業共同持有經營性的資産,既保證效率,又保證資産的安全。而技術性服務資産是技術民企的跑道。
  所有基于所有制的市場政策都屬于歧視
  所有基于所有制的市場政策都屬于歧視,不要拿所有制來區分一個賽道中的企業,而應該拿企業的賽道來區分企業的所有制。國企民企分跑道,各具優勢。技術性服務、市場性服務屬于民企的跑道,民企如果進入到了政策性國企的跑道,很難支撐起收益率,可能會面臨很大的風險。
  人民的感知成爲服務成效的核心要素
  從單元設備,升級到創造價值的成套裝備,悶頭在單元服務上賺錢不長久,末端單元服務的PE回落是常态。人民的安全感、獲得感、滿足感是所有環境服務的判斷标準,而不是檢測報告、不是院士的評價。一位書記曾說,“老百姓的鼻子是檢驗二噁英的唯一标準。”沒有讓人民感知到幸福感,就不是好的服務,所有的服務都應該向感知靠攏。所以,我們提出從單元服務要升級爲成套服務,除非你做成高通、英特爾這樣的超級技術公司,要不然你就必須面向客戶。
  隻有成爲奇點,才能鏈接更多價值
  我們的社會被互聯網,被金融,被資本連接到一起了,人才和資本是守不住的,隻有成爲細分領跑,成爲燈塔,成爲奇點,才能鏈接價值。整齊劃一的更高更快更強,屬于工業文明,不是生态文明的主基調。未來的價值更多是鏈接來的,就像BAT的成長,二十年做了幾千億的價值,這是鏈接産生的價值。循環奇點規律在我所著的《兩山經濟》中有着詳細的分析。(相關閱讀:傅濤:環境産業的未來價值在于鏈接)
  接近客戶才是真硬核
  高利潤不是競争出來的,所有競争的項目都帶來不了高利潤。高利潤一定是基于用戶導向,創新設計出來的。比如長江生态環保集團董事長趙峰談到的很多長江大保護思維,都是在創新模式之中獲得發展的。
  水業企業既要政府補貼,也要市場收入
  政府補貼的比重越低越市場,隻有市場收入,會困于短視。隻有政府收入,會偏離客戶價值。水業企業既要政府補貼,也要市場收入,實際上這是一個體系。
  最後我想說的是,我們要感恩這個時代,雖然這個時代充滿了不确定性。但是一個創新的企業,一個朝氣蓬勃的行業,不怕不确定性,因爲不确定性才有很多機會。讓我們開放胸懷,一起擁抱未來。
 
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湘府西路
鑫遠國際大廈A座九樓

聯系電話

86-0731-89728828
微信二維碼

版權所有:湖南鑫遠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    京ICP證000000号

湘公網安備 43010502001186号網站建設康曼德

掃一掃  關注我們

Copyright © 湖南鑫遠環境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号:湘ICP備19002284号-1